发达的高速路,完善的服务体系,科学的配套设施……如今的卡车路试已经是非常先进便捷,但你能想象60年代的卡车路试是什么样的吗?
【鱼快卡车 原创】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,老解放车已生产多年,尽管中间有过改进,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。一汽上下都有一股劲,要自己设计新车,改变产品长期落后的状况。
新解放卡车设计任务批下来后,全厂积极行动起来,设计处忙得就像开了锅似的。经过几轮试制与初步试验,样车诞生。因为没有汽车试验场,也没有整车的室内试验设备,只能到全国各地去做实际道路试验考核。
新车送往新疆 万里押车路
1966年春,新解放卡车试车任务启动。当时一汽在全国共有4个试车队,东北、西北、西南和中南各一队,每队3~5辆车。其中,地处西北的新疆试车条件最艰难,所需时间最长。
△1966 年,西北地区试车小分队
5辆样车被拉到火车站,占两个半车皮,从长春被运往乌鲁木齐。为保护汽车不受破坏,一汽还特意派出三个工作人员随列车押送。一路上三人轮流值班、轮流休息,一把手电筒和一根撬杠就是护车武器。当时连对讲机都没有,三个人只能死守着,尽量不随意离开。好不容易到一个大编组站,他们才能下车打水、买干粮、上厕所。
5天后,列车经过郑州、西安,到达最后一个编组站兰州。出兰州后, 列车沿着丝绸之路驶入河西走廊。到“口外”(西部百姓把嘉峪关以西称为“口外”)后,晚上经常有盗贼上车偷汽车零件,有的把轮胎扒光,把电器、附件一扫而去, 还有押车人被害的情况发生。
这些民间典故让押车人更加紧张,几个人谁也不敢睡觉,一手握撬杠,一手拿手电筒,前后呼应着。他们在荒野里行驶了三天三夜才到达乌鲁木齐火车站。从长春出发算起,总行程5000多公里,走了10多天。
60年代在新疆试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?
新疆地域辽阔,气候和地形复杂,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,是考核汽车性能的典型环境。为节省成本,也为更了解汽车的使用性能,除特殊项目外, 试车结合运货进行。
在平原上试验2个月后,试车队要进入西藏,试验新车的高原性能。解放工作人员取道新藏公路,这条线路跨越昆仑山、喀喇昆仑山、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、路况最艰险的公路,几乎所有路段都是高寒缺氧的无人区,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。全线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15公里,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30公里。
△试验中的解放车
当时,车队第一次穿越喀喇昆仑山,登上4000米海拔。随着海拔高度增加,汽车动力明显降低,看似可以挂5挡的地方,至少要挂3挡才跑得动。新藏公路要跨越好几个垭口(两山之间的鞍部),当地人称为“达坂”。每过一个达坂,海拔高度就上升一些。工作人员预先选择了一些海拔高度,停车测量发动机的性能数据。
晚上他们就在一个兵站过夜。厨房切了很多卤制牦牛肉,加上咸菜和白面馒头,要在平时肯定被一扫而光,但这时谁都没了胃口。后勤人员动员大家把吃饭当成任务,很多人勉强吃了几口,出门便全吐了。在严重的高反作用下,大家头疼得厉害,晚上根本睡不着。
随着行驶里程增加,试验车的毛病逐渐多起来。那时候新车研制水平较低,有些零部件没经过充分验证就装车做实地试验。汽车出现故障,要是夏天尚能应对,要是在冬天,就完全是两码事,一旦遇到寒流和暴风雪,试车队队员会被活活冻死在野外。那时没手机,附近也没电话,只能靠同行的队员开其他车辆下山打电话求援,因此说是“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”一点也不为过。
尽管当时环境残酷,条件简陋,但是人们的意志力是强大的,没有一个人叫苦,没有一个人喊累。最终,5000米高原7天往返,试验样车经受住了高原考验,比起老解放汽车性能有明显改善。
编后语
在完成新藏公路“高海拔”考核之后,新解放卡车还接着进行了吐鲁番“热”考核、塔里木盆地沙漠路段考核、天山冰达坂冰雪路段考核等多种路况之下的试验,并取得了详尽的数据资料。
在那样一个年代,交通不便,气候严苛,物资奇缺,人们依然用无穷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,克服了种种困难,取得了汽车路试的第一手资料,为后来汽车工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实在令人敬佩。(素材来源:一汽解放)
|